2018年3月27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京发布《2017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年度报告指出,2017年全国原煤产量自2014年以来首次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原煤产量35.2亿吨,同比增加1.1亿吨,增长3.3%。
2017年,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的94.3%,同比提高 0.6 个百分点。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山东、河南、安徽等 8 个亿吨级(省区)原煤产量 30.6 亿吨,占全国产量的86.8%。其中,晋陕蒙三省区煤炭产量占全国的 66.82%。
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54万亿元,同比增长25.9%,利润总额2959.3亿元,同比增长290.5%。
行业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
(一)化解过剩产能取得成效。2017 年,煤炭行业超额完成年初提出的1.5 亿吨目标任务;据相关部门数据,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煤炭去产能 5 亿吨以上。煤炭产能利用率达到68.2%,同比提高 8.7 个百分点。
(二)煤炭开发布局不断优化。2017年,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的94.3%,同比提高 0.6 个百分点。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山东、河南、安徽等 8 个亿吨级(省区)原煤产量 30.6 亿吨,占全国产量的86.8%。其中,晋陕蒙三省区煤炭产量占全国的 66.82%。
(三)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17 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 7000 处以下。其中,年产 120 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达到 1200 多处,产量占全国的75%以上;建成千万吨级特大型现代化煤矿 36 处,产能 6.12 亿吨/年;在建和改扩建千万吨级煤矿34 处,产能 4.37 亿吨/年;30 万吨以下小型煤矿减少到 3200 处、产能 3.2 亿吨/年左右。前 4 家大型企业产量 9.33 亿吨,占全国的 26.5%,同比增加1.12 亿吨、提高 2.4 个百分点。
煤电联营与煤电一体化发展迅速。2017 年底,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 3 亿千瓦,占全国火电装机的27.1%。煤炭由单纯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取得成效。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 800 万吨/年、800 万吨/年、51 亿立方米/年、270 万吨/年。
(四)企业兼并重组有序推进。神华集团与国电集团合并重组;中煤能源兼并重组国投、保利和中铁等企业的煤矿板块;中煤平朔、山西大同煤矿、晋能集团3 家煤炭企业与大唐、中电国际、江苏国信等发电企业合作共同组建苏晋能源公司,推动了煤电一体化发展的进程;甘肃省推动企业重组,组建能源化工投资集团,竞争力明显提升。
(五)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煤炭行业矿区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卓越煤矿瓦斯治理中心等相继成立。
我国首座 TBM 施工长距离煤矿斜井(神东煤炭集团补连塔煤矿 2 号辅运斜井)建成启用,首台全断面矩形快速掘进机投入使用,首台矿用全断面硬岩快速掘进机、首套煤矿大型护盾式快速掘锚装备研制成功,8 米大采高采煤机、8.2 米超大采高智能输送系统、3~4 米煤层千万吨级智能化综采成套装备实现了国产化。全国大型煤炭企业采煤和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 96.1%和 54.1%,同比分别提高 0.18 和 0.49 个百分点,回采工作面单产、掘进工作面单进分别达到 8.05 万吨/(个·月)、156 米/(个·月),同比分别提高 0.2 和 7.6 个百分点;井工和露天煤矿原煤生产人员效率同比分别提高10.94 和 1.4 个百分点。
神华宁煤 400 万吨/年间接煤制油、神华百万吨煤炭直接液化项目等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实现平稳运行,潞安高硫煤清洁利用示范项目打通全流程;全球首套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目建成投产,低阶煤分级转化、煤电/煤化工废物协同处置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2017 年,全行业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5 项、中国专利奖 14 项,其中,“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种旋流干煤粉气化炉”项目获得中国专利金奖。
(六)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2017 年,全国原煤入选率 70.2%,同比提高 1.3 个百分点;矿井水利用率达到 72%,同比提高 1.4 个百分点;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67.3%,井下瓦斯抽采利用量达到 48.9 亿立方米,大中型煤矿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生产电耗分别达到11.6 公斤标煤/吨、21.2 度/ 吨,煤矸石及低热值煤综合发电装机 3600万千瓦;土地复垦率达到 49%,同比提高 1 个百分点。
建成了以同煤塔山、神华宁东为代表的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和徐州贾汪区潘安湖为代表的国家近代工业博览园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七)煤炭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2017 年,煤炭经济运行监测与协调机制不断健全;《煤炭购销合同示范文本》得到越来越多煤炭供需企业认可和采用;“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防范价格异常波动制度、最低和最高库存制度、调峰和应急储备产能制度、社会责任企业制度等市场化、法制化机制逐步确立,为保障煤炭稳定供应、维护行业平稳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八)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签署框架协议,投资837亿美元开发该州页岩气、电力和化工生产项目;兖煤澳洲报价高达 26.9 亿美元并购力拓资产,兖矿集团获得厄瓜多尔多个有色金属矿权;陕煤化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石油炼化、煤炭资源勘探、煤化工、煤电一体化等项目;盘江集团承担“长沙—布达佩斯”整个线路的运营、销售以及货物清关配送任务,我国煤炭工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17 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
(一)煤炭产量增加。全国原煤产量自 2014年以来首次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原煤产量 35.2 亿吨,同比增加 1.1 亿吨,增长 3.3%。
(二)煤炭进口增加、出口下降。2017 年全国共进口煤炭 2.71 亿吨,同比增加 1547 万吨,增长 6.1%;出口煤炭 817万吨,同比下降7%;煤炭净进口2.63 亿吨,同比增加 1609 万吨,增长 6.5%。
(三)煤炭运输量大幅增加。2017 年全国铁路发运煤炭21.55 亿吨,同比增加 2.53 亿吨,增长 13.3%。
(四)煤炭库存恢复到正常水平。2017 年全社会存煤继续下降。年末,重点煤炭企业存煤 6100 万吨,同比减少 2284 万吨,下降27.24%。全国统调电厂存煤 10712 万吨,同比增加 295 万吨,增长2.8%,可用 18 天。
(五)煤炭市场化价格机制形成。2017 年 5500 大卡下水动力煤中长期合同平均价格 568 元/吨,在绿色区间。市场煤价格震荡波动,CCTD 秦皇岛 5500 大卡动力煤价格由年初的639 元/吨下降至 6 月 12 日 565 元/吨,之后逐渐回升至 9 月 18 日的623 元/吨,年末价格 617 元/吨,比年初下降 22 元/吨,降幅3.4%;全年均价 611.7 元/吨,比 2016 年上升 138 元/吨,增长 29.2%。山西焦肥精煤综合售价全年均价 1356 元/吨,比2016 年上升 569 元/吨,增长 72.4%。
(六)煤炭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回落。自 2012年以来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2017 年投资总额 2648 亿元,同比下降 12.3%,降幅比上年收窄 11.9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 1471 亿元,同比下降 20.4%。
(七)行业效益增加。2017 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54 万亿元,同比增长25.9%,利润总额2959.3亿元,同比增长290.5%(2016 年同期利润 757.8 亿元)。协会统计的90家大型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的 70%)实现利润 1451.9 亿元(2016 年同期利润320.6亿元)。
(八)煤炭市场景气指数平稳。2017 年 12 月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为 7.7 点,景气程度总体处于正常区间。
展望今后一个时期煤炭供需走势:
从供给侧看
一是全国煤炭产能仍然较大,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落后产能仍占较大比重。全国 30 万吨以下的煤矿数量仍有3209 处、产能约 5 亿吨,其中,9万吨及以下的煤矿数量1954 处、产能 1.26 亿吨,淘汰落后、提升优质产能的任务依然较重。
二是区域供需矛盾凸显。随着煤炭去产能步伐加快,南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退出较多,原煤生产逐步向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的晋陕蒙地区集中,区域供应格局发生变化,对运力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煤炭铁路运输的压力加大。
从需求侧看
宏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将进一步拉动能源需求,随着国家治理大气环境、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非化石能源对煤炭的替代作用不断增强,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继续下降,但受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约束,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需求总量依然较大。
从近几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气候因素、煤炭转运能力及市场预期对短时煤炭供需平衡的影响越来越大,值得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