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保热”的到来,机遇与挑战并存。有行业观察家断言,“五年内将有大批中小环保企业死亡”,那么环保行业大热方向到底在哪里呢?一起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2016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提出三大目标,即绿色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超过2.8万亿元;培育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的环保企业;到2020年,环境治理市场全面开放,基本建立环境信用体系。
官方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环保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5%,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网络流行语说,“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然而,在环保从业者看来,利好政策虽多,生存依旧艰难。甚至有行业观察家断言,“五年内将有大批中小环保企业死亡”。
记者梳理发现,现阶段,有四个突出问题正威胁着中小环保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第一个问题融资困难
E20环境平台傅涛曾说过,融资难,是因为融资只停留在项目融资阶段,一般为6%~8%收益率,没有高额的溢价。
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企业角度来看,一是规模小,积累少,较难提供有效的抵质押担保。二是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透明度差,信用状况较难实现客观评判。三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业绩不够稳定,发展前景较难评估。
在此前由中国环境报社主办的“2016城市绿色发展论坛”上,江西致远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谌向阳告诉记者,国内与国外在贷款方面是不一样的,国外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可以得到贷款,当年美国苹果公司贷到款只因为乔布斯的一个想法,而国内需要抵押物或质押物。
从银行角度来看,一是融资渠道不畅,中小环保企业资金需求多依赖于银行,加上中小环保企业贷款经营成本高,银行承担风险较大。
曾有媒体调查发现,中小环保企业资金获得渠道有三个,即银行贷款、自筹和证券市场融资及其他,分别占比80.82%、16.44%和2.74%。
二是不良贷款的税前核销政策比较严格,加之严格的经营问责和绩效考核,面对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评价压力,银行积极性不够。
与传统行业相比,多数环保企业规模偏小,抵押担保能力不足,大多股份制银行还以收取财务顾问费、手续费等形式对其实行上浮利率,企业较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低成本贷款,申请信贷审批流程较长且条件严苛,难以满足企业长期资金贷款需求。
第二个问题“野蛮”跨界,喜忧参半
“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相继落地,业界预计将带来近20万亿的“大蛋糕”,吸引了不少企业纷纷进入环保领域。用“热”来形容这一年的跨界并购实不为过。
今年年初,已有并购大单频频爆出。北控、首创几乎同时入资浙江开创,交易完成后,北控占股约21%,首创占股19%,有媒体称之为帝都双雄会师开创。
不难发现,并购浪潮中,大型国企无疑是主角。大批国企因业务转型需要,借助资本优势而竞相涌入环保产业。比如,葛洲坝集团投资约4.73亿元,收购了凯丹水务75%的股权;中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在湖北成立,这是中石化唯一的节能环保工程公司、节能环保政策研究及技术支持中心。
之所以呈现这种态势,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负责人表示,某些传统行业和企业的传统业务下滑幅度甚至超过30%,所以在行业突围中,环保产业成了一个重要选项。
事实上,国企以其雄厚资本跨界进入环保领域,不仅可以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填补治理资金的巨大缺口,也会给环保产业带来一定发展动力。
本是好事一件,可业界对此却褒贬不一。不少摸爬滚打多年的环保从业者认为,这些“门外汉”存在搅局市场的风险,有可能凭借资本优势抢食市场蛋糕。“单纯的资本财务型投资不利于环保产业规模化发展,大量资本进入或将造成环保产业结构性过剩。”
第三个问题税收支持力度减弱
节能环保产业是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税收扶持政策。但是,目前环境税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税收优惠难以享受、税收支持力度减弱等。
现行税法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采取15%所得税税率和对企业研发活动给予所得税抵免的税收优惠。但环保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只有少数可以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大多数企业因为会计信息规范性限制等难以获得研发所得税抵免。可以说,绝大部分环保企业对于上述优惠还是可望而不可即。
再比如,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在2015年《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中对“垃圾”的定义比国家2011年执行的《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有所收窄。2015年的文件规定,垃圾仅指城市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等,而忽略了对环境影响更大的工业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包括医疗废弃物)。也就是说,工业及危险废弃物处理企业无法得到增值税税收优惠。
税收政策优惠的减少,加重了企业的财税负担。这对从业企业来说,资金周转压力将增大,对整个行业发展也不利。
第四个问题低价竞争,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一个“乱”字足以形象地描绘出当前环保产业低价竞标的业态。
据《关于遏止环保行业恶性竞争的提案》披露,垃圾焚烧领域中标价格屡创新低。
2015年6月新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标报价每吨48元,8月安徽蚌埠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每吨26.8元,10月江苏高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每吨26.5元,12月浙江绍兴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以每吨18元的报价再度刷新行业底线。仅数月时间,中标价从每吨48元骤降至18元,降幅达62%。
污水处理领域也不例外,中标价呈现“断崖式”跌落。2015年12月,安徽安庆市城区污水收集处理厂网一体化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项目以每吨0.39元污水处理费的报价,让不少业界人士“大跌眼镜”。
对此,众多环保业界资深人士指出,在不设底价限制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项目,快速抢占市场,低价恶性竞争不可避免。
威立雅中国区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黄晓军直言,这种做法对整个行业冲击非常大,甚至是毁灭性的,不仅损害了环保行业的健康发展,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还难以实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低价恶性竞争的结果,要么是环境服务质量打折扣,要么是政府最后被迫妥协接受涨价”,一位环保上市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的确如此,如果整个行业乱了,作为行业中的一份子,企业还能偏安一隅吗?这种“拿了一个项目,坏了一个行业,害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业主”的做法必须制止。
当前,随着环境治理全面深入推进,环保产业发展迎来大好机遇,产业政策也在逐步完善,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中小环保企业的生存依旧艰难。我国有四五万家环保企业,真正成规模的却不多,技术含量也不高,有的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为了生存下去,难免出现低价竞争和粗制滥造。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下的中小环保企业生存状况很是恰当。
所谓“好”,就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环境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环境标准规范不断完善,环境监管执法不断加强,环保产业很有发展前景。“未来几年,我国环境产业可能会产生240家上市公司,百亿级企业也有望随之诞生,”有人这样预测。
所谓“坏”,就是自身存在问题,市场竞争不规范,除了大型环保企业并购扩张外,一些本不属于环保圈子的“野蛮人”也开始进入环保市场。
在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友谊看来,接下来的五年是环保市场真正洗牌的时候。
中小环保企业如何生存?又该如何突出重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