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开拓视野】白云鄂博将会更加富饶而美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28   浏览次数:5461

中国工业固废网讯 白云鄂博是新中国工业摇篮之一,今天,从这里崛起的能源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文明示范区璀璨夺目,正书写祖国北疆矿产资源利用的新篇——

我国有矿业城市246个,是资源型城市的主体,这些因矿而兴的城市,现在不约而同的面临转型挑战。与资源枯竭地区不同,对一些仍具资源优势的地方,怎样在加快还清生态历史欠账的同时令资源发挥更大价值?无疑需要将各要素放在一定高度统筹分析,这也正是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问题。

“矿区推进绿色发展,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重要思想的典型实践。此次召开的白云鄂博矿绿色发展研讨会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前不久,他们带着求智与合作的愿景来到北京,在热烈的研讨氛围中,许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的真知灼见纷纷跃然纸上。

“稀土之乡”再崛起需要转型升级

说起白云鄂博,年长的人或许立刻想到“草原英雄小姐妹”和共和国“工业长子”包钢,找矿人则会想到“稀土之乡”以及地质学界长达二十多年的白云鄂博矿床成因之争。

白云鄂博又名为“白云博格都”,在蒙语中意为富饶的神山。1927年由中国地质学家丁道衡首次发现以来,它的富饶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惊人。目前,白云鄂博矿被定义为一座大型的铁、铌、稀土等多种金属共生矿床,已发现71种元素,175种矿物。

举世闻名的白云鄂博多金属共生矿坑

自1957年白云铁矿开发建设以来,作为包钢的主要原料基地,白云鄂博矿区伴随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工业重镇。然而另一方面,这种产业定位也导致了白云鄂博在当地经济布局中固化为以矿产资源采掘、原材料初级加工为主的畸重型单一结构。长期以来的资源低效利用,带来了经济收益日趋低下、高污染尾矿堆存难解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国家调结构、促转型步伐的加快和一系列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包头市已被评为“国家级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第二批国家级示范城市”,“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种种迹象表明,白云鄂博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这轮全国性的转型升级中,通过创新发展集聚高端要素、创新人才、转换因素是核心要义。

“虽然大家都在谈创新,但是要实现从‘卖资源’到资源充分利用,必须破除‘熬过这几年,日子又好过了’的思维模式,否则转型发展将遭受严重阻碍。”研讨会上,不少嘉宾在发言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白云鄂博矿需要被重新认识

经济社会发展决定了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而这一过程,也要求人们对资源禀赋的认识不断提高甚至更新。

史料记载,为满足国家建设对钢铁的需求,新中国成立伊始,白云鄂博矿区即被列为国家首批地质评价工作的重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白云鄂博地质调查队”(后来的二四一队)进驻白云鄂博,并于1954年底完成《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矿地质勘探报告》,依据这份报告,包钢动工建设。1963年,为解决包钢炼钢质量问题,当时的国家科委召开会议决定对白云鄂博矿进行稀有放射性元素的系统研究和综合评价,三年后,地质部一〇五地质队发现并评价出一个世界罕见的特大型铌-稀土矿床。

“当前,对白云鄂博矿的一些认识还停留在60多年前。”包钢(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包头稀土院院长杨占峰建议,应尽快在国家层面对白云鄂博矿产资源组织开展研究,对矿体形成“再认识”,搞清地质、矿物、区域基础等条件。

资源综合利用需要科学思维

白云鄂博矿资源具有储量大、种类多、品位低、结晶粒度细和矿物组成复杂等特点。“正因具有贫、杂、多、细的特点,作为包钢的原料基地,白云鄂博矿虽然不是最好的原矿,但对于国家却是好的资源。”有专家粗略估算过,白云鄂博一年开采原矿1200吨,如果进行综合利用、高质化利用,产值可达5 000亿~20 000亿元,而20 000亿元相当于当前内蒙古自治区产值的总量。

“但这目前只是个理想化的估算,因为我们在白云鄂博矿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上欠缺的还很多。”会上,包头市副市长王秀莲直言不讳。

同时,近年来,冶金、军事、石油化工、玻璃陶瓷、农业和新材料等稀土下端应用领域的扩大,对上端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尾矿中的每一种元素都要认真思考,特别是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沈保根院士呼吁,白云鄂博矿要实现绿色循环发展,要对稀土原矿要进行绿色开采与资源综合利用,同时,要加快稀土尾矿治理和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重视放射性元素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加强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加快共伴生混合稀土功能材料开发,加强重稀土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目前,他带领的研究团队正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合作。

科技部原党组成员、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建议,在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要处理好低中高产业之间的关系,找出抓手,形成优势。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稀土处周栋表示,“工信部支持六大稀土集团发展下游产业,企业要关注新材料,但要注意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战略联盟理事长李士龙则认为,在国家对产能进行限制的情况下,开展尾矿中有益元素综合利用,后端技术开发应该先行;此外,要考虑市场对固废的消纳能力。

矿区绿色发展需要统筹推进

长期以来,白云鄂博为国家钢铁、稀土等工业的成长和发展贡献着丰富的资源。而如今,与全国其它“独立工矿区”一样,白云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也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白云鄂博矿区绿色发展,既是国家生态文明的要求,也是多民族聚居区和谐发展的要求。

明确定位,打造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绿色发展样板——这是中国矿业大学胡振琪教授开出的“药方”,作为中国矿区环境治理与修复产业联盟理事长的他建议,一是加大地质地勘,科学的资源探测与分析,对多种元素的深度、储量、位置、分布范围、边界,从国家战略角度搞清地质情况;二是加大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技术合作,解决资源体量与经济体量错位的困局,关注共伴生元素混合开采;在矿区生态修复方面,走边采边修复的一体化道路,在污染治理方面以逐个和稳定化修复为主,打造一个既生态又美观的绿色矿区。

同时,绿色矿区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展一些前期的技术储备,把前期的规划研究做好了,引导产业发展。”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冯安生认为,要优化开采境界,区别哪些矿山要开采、哪些要保护、哪些要综合利用,以整体提升矿山效益。此外,加强基础研究是下一步矿产综合利用核心要素,对资源开发与环境综合治理应同时部署。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巡视员许国禄认为,要关注管理的创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白云矿区下一步发展应该关注。”环护部自然生态司生态处处长张文国则建议,要延伸产业链,封存部分矿区,防止尾矿库二次污染,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尽快加入绿色矿山行列。

“国土资源部正建立绿色矿业发展标准体系。”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司长鞠建华介绍,在矿产开发支持政策上将给与总量调控、矿业权投放优先投放;在用地政策上实行规划计划保障,减轻用地成本(实行弹性出让),复垦盘活存量用地,核减耕地保有量;在财税政策上给予财政项目倾斜,建立奖励制度,减免所得税;在绿色金融政策上开展绿色矿山特色信贷,支持绿色信贷,支持政府性担保机构设立结构化绿色矿业担保基金,支持在中小板、创业板和主板上市以及到“新三板”和区域公权市场挂牌融资。

产城融合缔造靓丽“颜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白云鄂博矿区应势而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矿山,探索建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两轮”驱动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美丽与发展双赢的路子。

国家统计局核算司资源环境核算处处长施发启说,有效益、能管理的要素可称为资产,目前国务院探索编制的全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已将矿产资源包含入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但对“矿产资源过度利用”等一些概念尚需明确。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谷宇辰处长介绍,发改委今年将编制呼包鄂榆城市群规划,并上升为国家规划,白云鄂博矿区绿色发展对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有借鉴意义,同时也是破除我国中等收入陷阱诅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实践。作为重要的“产城融合”试点区,矿区未来应更注重宜居发展、错位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

“让产业从传统走到现代、从低层次走向高端,用科技创新把老的产品产业提档升级,特别是引进、消化、吸收一系列科技成果,把它进行产业化,这是我们主攻的一个方向。”王秀莲说。

把稀土资源优势全面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已写在白云矿区的“十三五”规划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吸引更多科研机构、人才和企业聚集,加快建设白云鄂博矿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联合实验室及中试基地,实现矿产资源选采、研发、中试、利用、回收、再利用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抓好产业集聚协同,全面实施“稀土+”发展战略,着力建设白云鄂博矿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大宗矿产品交易中心,不断调优产业结构,打造大型稀土矿和尾矿新型产业基地。同时大力发展稀土新兴产业,以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发展稀土新材料产业为契机,引进一批研发实力强、技术过硬的企业,加快推进铁、铌、钪和萤石等矿产品的深加工,发展氟化工等新兴工业,进一步提高矿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白云鄂博的传奇不会断片儿,未来,它将是一座带给当地人民富裕安康的“神山”,一座引领我国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的“神山”。(来源:中国矿业报记者 蒋郭吉玛)

编辑:王树谷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E-mail:chinagygfw@163.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管路16号(优橙创新中心B座)2号楼3层3003
版权所有(c)工业固废网 京ICP备2021001375号-3
技术支持:网站托管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