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一、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金昌是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境内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是全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铂族贵金属提炼中心和资源综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建设试点基地。金昌市抓住有利契机,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通过项目引领、科技支撑和产业先行,培育引进了一批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企业,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渣、高炉渣、粉煤灰、尾矿、废石等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重点实施了110万吨铜渣再选、镍阳极泥综合利用、电石渣水泥熟料、1万吨白烟灰综合利用、磷石膏综合利用、10万吨无机纤维、金川国家矿山公园项目等一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重点项目,使全市工业固废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固废综合利用率出现大幅度增长。2015年,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993.71万吨,比2010年增长781.23万吨,增长了近四倍;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为75.08%,较2010年增长了56.58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推动了全市固废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补充完善、延伸了金昌十大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了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了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就业8600多人,增加了职工收入并辐射带动了一批产业,促进了区域和谐社会。
二、基地建设典型做法
1、坚持规划先行,明确固废综合利用方向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作纳入全市工业发展大局,坚持高起点规划,全方位推进,可持续发展,先后编制完成了《金昌市工业发展规划》、《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金昌市中长期化工产业发展规划》、《金昌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金昌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等,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和重点实施的项目。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金昌市建设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基地实施方案》,摸清了全市工业固废资源的类别、行业及分布特点,明确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及实施项目,为全面推进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和招商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坚持循环发展,延伸固废利用产业链
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载体,大力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优势转化。一方面,着力在“减量化”上做文章。积极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推行清洁生产,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控制,从源头上减少一次资源的使用,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金川集团公司大力实施贫矿开采工程,盘活金川矿山低品位矿资源储量,提高低品位矿开发利用水平,解决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原料的需求,矿产资源总回收率达到35%以上,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金泥集团公司充分利用电石渣、粉煤灰、炉渣等固废资源,替代部分石灰石、粘土等自然资源,年消耗各类固废200万吨,一次资源投入减少70%,成为全国清洁生产样板企业。另一方面,不断延伸固废产业链。充分利用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横向拓展产业共生领域,配套发展化工、建材、再生资源利用等关联产业,着力延伸“吃干榨尽”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推进“尾矿—再选、冶炼—有色金属;镍、铜弃渣—再选、冶炼—有色金属、还原提铁、新型建材;电石渣—水泥、氯化钙—利用水泥进行矿山回填;高炉渣、铜渣—无机纤维材料;磷石膏—新型建材、抗旱石;粉煤灰—新型建材、白炭黑”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实现了固废资源的多级利用。如:金川集团公司铜阳极泥项目,利用先进技术在阳极泥中提取金、银等稀贵金属,提高了有价金属的回收率;金川集团公司冶炼产生的铜渣,通过实施110万吨铜渣再选项目,每年回收铜金属约1 万吨,再选后的废渣部分用于生产无机纤维材料,部分用于还原提铁,提铁后的渣又用于生产水泥,提高了固废的利用效率。
3、坚持科技引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重点企业先后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钢铁研究总院、有色金属冶金研究总院、四川大学等70多家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推广,鼓励企业走产学研联合攻关的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推进固废资源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25项,申请专利2143件,授权1229件。如,已建成的10万吨无机纤维材料产业化项目,采用中科院自主知识产权的沸腾熔炼技术和设备,利用金川集团公司冶炼铜渣、金铁集团高炉水淬铁渣和尾矿,生产低成本、高附加值的轻型环保无机纤维材料,使产品成本降低30%。